80多歲了,王大爺還是第一回進法院。王大爺來法院干什么呢?
王大爺有三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孝順,對他的生活起居不聞不問,生病動不了了,兒子們推三阻四,沒人肯送他去醫院,傷透了王大爺的心。
一天,王大爺著涼感冒發燒,三個兒子都沒管。在鄰居的幫助下住進了鄉衛生院。出院后,他孤零零地待在房間,前思后想三個兒子的行為,禁不住老淚縱橫。
他多次想找個地方說理,但一直找不準,擔心找村委會走漏風聲后家丑外揚,把關系鬧得更僵;找鄉政府又怕鞭長莫及,管不好三個兒子,把事情搞得更大。
一天,王大爺路過鄰居家,聽到從電視里傳來幾句話,大概內容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全面推行便民利民護民舉措,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報道中一連串的“民”字,將王大爺吸引住了。他走進鄰居家,探問詳情。鄰居告訴他,法院有一個“窗口”,專門為老百姓說理解難題。王大爺聽后,一個主意落在心頭:去法院找那個“窗口”,教育一下三個兒子。
夏日的一個早晨,王大爺拄著拐杖,坐上去縣城的客車,早早來到了芷江法院。走進辦公大樓轉了轉,發現到處都是窗戶,他實在弄不清自己要找哪個“窗口”。
一名法官見王大爺走過來,便迎了上去,一邊將王大爺帶進立案大廳就座,遞上一杯水,一邊親切詢問王大爺的困難,“大爺,您怎么了,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解決的嗎?”王大爺眼睛盯著法官,頓時老淚縱橫,一五一十地哭訴著三個兒子的不孝。
聽完王大爺的傾訴,立案庭法官向文嘉叫來一輛辦案用車,將老人扶了上去,直奔王大爺家而去。
見法院警車開到了家里,并且還是載著自己的老父親一起來的,三個兒子不免緊張起來。
自知不孝順父親而理虧的老大感到情勢不對勁,趕忙跑進家中躲了起來。老二和老三則對法官的到來裝作若無其事。
向文嘉和書記員把老二和老三叫過來,道明了來意。看到法官和藹可親,老二和老三放下了戒備心理,又把老大從家里叫出來。
“你們父親年紀大了,應該多關心、照顧他,這是為人子應盡的義務。如果不盡到贍養義務,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你們知道這個法律后果嗎?”三兄弟站在法官的面前,聽著法官的教育。
現場的氣氛也變得逐漸緩和,三兄弟表示今后一定善待自己的老父親,給兒女們作出榜樣。
父母不記兒女過。三個兒子誠懇的表態打動了王大爺,他慢慢站起來,聲音有些顫抖地說:“只要你們全家過得好我就心滿意足了,以前的事不要再提,也不必放在心上。”
三個兒子寫下保證書,懇請法官作為見證人在保證書上簽名。向文嘉二話沒說,當即以見證人的身份簽了名。
王大爺這下完全放心了,露出滿意的笑容。
此情此景,法官與書記員也相視一笑,感到無比輕松。
王大爺生活過得怎么樣?三個兒子對他好不好?帶著這些疑問,8月24日,向文嘉又一次來到王大爺家。看到王大爺一家十余口人正聚在老大家有說有笑地一起吃飯。
向文嘉深有感觸:“不要等矛盾雙方鬧到了法院,法官再進行訴前調解,要善于發現矛盾糾紛的源頭,主動出擊,靠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之中,這才是高質量的訴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