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與張女士于2001年登記結婚,并于2002年生育一女王粒,2007年雙方以王粒名義購買案涉房屋,后王先生與張女士離婚,最終王粒由王先生撫養。離婚訴訟后,王先生于2016年以王粒代理人身份與自己簽訂贈與合同,將案涉房屋無償贈與自己,后自行辦理過戶登記并出售案涉房屋。
王粒主張父親為其監護人,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非法處分其名下房產,侵犯了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故訴至法院,要求確認贈與合同無效以及賠償無法返還房屋所造成的損失1160萬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王先生自行簽署的贈與合同侵害了王粒的合法權益,有悖公序良俗,支持了王粒的請求。
原告王粒訴稱,2007年,我獲得案涉房屋所有權,2016年父母離婚判決書中載明案涉房屋系我個人財產,而非父母的共同財產。2023年我在不動產登記中心得知,父親王先生已于2016年8月代表我與其簽訂案涉房屋的贈與合同,并將該房屋過戶至其名下,該行為侵害了我的合法權益,故訴至法院請求確認贈與合同無效并賠償損失1160萬元。
被告王先生辯稱,案涉房屋過戶系用于貸款獲取資金,該資金已用于王粒留學,系考慮王粒利益所為;另外,離婚后財產糾紛案件判決我需支付張女士款項,所以我出售案涉房屋用于獲取資金。
第三人張女士述稱,案涉房屋系登記于王粒名下,僅在雙方離婚后數日內王先生便辦理贈與過戶手續,后將該房屋出售給案外人,該行為屬于侵害未成年人財產的行為,王先生所述出售房屋系為王粒利益,與事實不符。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案涉房屋系王粒個人財產,王先生與張女士離婚糾紛、離婚后財產糾紛中,均未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王先生通過自行簽署贈與合同的方式,將被監護人王粒個人名下案涉房屋轉移登記至其個人名下,其作為王粒的法定監護人,在作出與被監護人利益有關的決定時,未征求王粒本人意見,未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侵害了王粒的合法財產權益,且有悖公序良俗。
從離婚糾紛、離婚后財產糾紛案件所查明的王先生名下財產情況來看,王先生所述舉債資助王粒國外留學的抗辯意見,缺乏事實依據,由此確認贈與合同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故王先生應按照房屋實際成交價款補償王粒相應損失。法院最終作出上述判決。
宣判后,王先生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該判決現已生效。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監護人濫用職權侵害未成年人財產權益案件,核心圍繞 “監護人自我交易的法律效力”“被監護人財產保護”“公序良俗原則適用” 三大法律問題展開。以下結合判決邏輯與法律依據,對案件關鍵要點進行深度拆解:
一、核心前提:案涉房屋屬于王粒個人財產,非父母共同財產
法院首先明確房屋所有權歸屬,這是后續法律分析的基礎 ——
二、法律定性:王先生的 “自我交易” 構成無效民事法律行為
王先生以監護人身份與自己簽訂贈與合同,將房屋轉移至自己名下,這一行為在法律上構成自我交易,其效力需從以下維度分析:
三、責任承擔:王先生需按房屋實際價值賠償損失
贈與合同無效后,法律后果的處理需遵循以下規則:
四、程序正義:訴訟時效與證據規則的關鍵作用
五、案件核心法律啟示
六、延伸思考:類似案件的風險防控建議
綜上,本案判決不僅是對個案的公正處理,更是對監護制度核心價值的重申。它明確了監護人的行為邊界,彰顯了法律對未成年人財產權益的剛性保護,對類似案件的審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